“一减”即减少药品费用。二零一零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药品“三统一”和零差率销售,二零一二年延伸到县级医疗机构,二零一四年七月在市中医院启动药品“三统一”试点,至二零一五年六月底累计让利群众二点八亿元,市、县公立医院药占比分别降至30%和40%左右。
“二调”即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调整医保政策。宝鸡市按照提高“含技”价、降低“含机”价原则,二零一二年起在市县两个层面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试点,调整后医疗价格将进一步降低。同时,对一百四十七个品种二百七十八个品规的药品、一百二十八个品种三百一十六个规格的医用耗材分别进行两轮价格谈判,使群众反映的药品短缺、配送不及时和价格虚高等问题得到缓解。
二零一五年将大病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人均二十五元提高到三十五元,将城镇居民大病报销起付线降至八千元,实现城乡居民同标准筹资,同标准受益。同时,出台城乡医疗救助办法,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低保、城镇低收入对象、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等纳入保障,为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补”即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县、镇医疗机构因药品零差率减少的合理收入,按照“取消多少,补偿多少”原则,由省、市、县财政全额补偿。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市、县财政为各级医疗机构累计补偿近三亿元。
“分级诊疗”破解“看病难”
“战时状态、人满为患”曾是宝鸡各大医院的常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基层医院门庭冷落。对此,宝鸡市推行分级诊疗,建立转诊机制,疏通分流病人的各路“毛细血管”.
宝鸡市注重发挥医保差别化支付作用,二零一四年十月起在全市推行分级诊疗、转诊审批制,引导患者首选基层初诊,依病情、病种等情形转诊。凡未经转诊审批(急危重症除外)到上级住院的患者,补偿比例下降10%.康复期下转的患者,不再缴起付钱,且补偿比例提高5%(最高不超90%)。
分流机制固然重要,但要让群众愿意在基层首诊或康复期下转,基层医院必须能“顶得上”、“拿得下”宝鸡市累计投入三点二亿元,对部分县级医院实施改扩建或整体搬迁,实现了县级医院“二甲”全覆盖。累计投入二点七亿元,建成规范化镇卫生院一八六十八个、村卫生室一千八百五十个。对村医按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一万元的标准进行综合补偿。同时,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由政府举办,或由公立医院延伸举办,或由企业职工医院转型(已转型八家),形成了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
同时,宝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引入民营资本六亿元建成宝鸡高新人民医院,市政府将该院卫技人员纳入事业单位养老,对引进、留住人才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起到引导作用。全市现有非公立医院四十三所,占医院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二点四。二零一四年,民营医疗机构诊疗量占到全市总诊疗量的百分之二十一。
能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
“能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是百姓的殷切期盼。在新一轮医改中,宝鸡市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努力破解这一问题。
宝鸡市以五所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组建五个医联体,覆盖市域内三十四个二级医院、十七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十八个乡镇卫生院,并辐射到甘肃天水、平凉等毗邻十三个医疗机构,彰显了医疗机构以城带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效果。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实行执业资质区域通用制,鼓励市、县符合条件的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目前已有四百一十人办理多点执业手续。
在医改中,宝鸡投资八千九百八十八万元建设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镇中心卫生院试点,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四十二个,签约服务三万多人次。二零一五年在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签约服务。同时,巩固“三级帮扶、四级联动”成果。推进市帮县、县帮镇、镇帮村医疗服务联动协同,强化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管理。目前,九个县参合农民县内住院平均达85.03%,其中四个县达90%.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硬骨头”二零一三年宝鸡市九个县全部被列入国家首批三百一十一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宝鸡市创新管理体制,成立市医院管理局,探索大卫生体制下的管办分离。各县区设立公立医院管委会,部分县区医院公开聘任院长、副院长。在市人民医院、市口腔医院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宝鸡从破解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待遇低问题入手,在市直公立医院淡化编制,实行“两放开一搞活”(放开人事权、分配权,搞活绩效考核)新模式,建立自主聘用、合同管理的人事代理制度。医改以来,累计为市直医院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二百八十二人,高级职称八十九人。在县级医院实行编制管理和编制备案双轨制,人员结构持续优化,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百分之八十六,近三年,宝鸡市共安排专项资金六千三百万元,扶持七十三个重点专科,建成国家级重点培育专科两个、国家中医重点培育专科三个、中医类省级重点专科八个、市级重点专科五十个。
在推进新医改中,宝鸡市不断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行无假日门诊、预约门诊、网上挂号、“一卡通”服务。在二级以上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在市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责任制护理模式普遍形成。在市中心医院肝胆脾外科推行无陪护试点,收到良好效果。